×
在柬埔寨學府散播文化種子​​​ 張新紅博士教研並行
2021/03/30 02:10
金邊皇家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(左)頒發感謝狀予張新紅博士。(圖:柬中時報)

魅力無限的柬埔寨是東南亞地區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,燦爛的吳哥文化歷經歲月輾轉,不免丟失部分精髓。儘管如此,幸運的是有多位國內外歷史文化研究專家正全力以赴,千方萬計以尋找回流失的傳統文化,且對其進行深度研究,以期將之傳承並傳播四方。

在眾多學者與專家當中,曾在柬埔寨任教三年的張新紅博士也受其獨特魅力所吸引,致力推動成立“中柬語言文化研究小組”,為文教研究投入心力。

研究語言文化的張博士近日接受本報記者越洋專訪時,分享了她與柬埔寨的文化因緣,以及她在柬高等學校教學過程中所使用的教學法。

2017年9月,張新紅博士受中國國家漢辦委派至金邊皇家大學外國語學院(IFL)中文系任教,期間主要講授現代漢語、現代漢語專題以及綜合漢語課。她目前是中國湖南文理學院的副教授。

張博士回想剛到柬埔寨這一陌生的國度時,其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即勾起了她的好奇心。在柬將近一年後,她開始對柬埔寨的文化與教育領域產生濃厚的興趣,成立“中柬語言文化研究小組”的念頭隨即而來,主旨在於推動對柬埔寨語言文化、教育領域的深度研究。

張新紅博士精通中國水墨畫。(圖:柬中時報)

提起與柬埔寨的因緣,張博士表示,在來柬之前,她試圖更深入了解擁有獨特魅力的吳哥文化和柬埔寨,但在網上只能找到碎片化的信息,令她有無從著手之感。而她在來柬任教之後,也發現學生對中柬兩國的傳統文化、經典著作等皆不甚了解。

“我想通過成立'中柬語言文化研究小組',開展研究和經典著作的翻譯工作,一方面是想通過對柬中語言(語義)去了解柬埔寨文化,想讓更多的人了解柬埔寨文化。 ”

另一方面,張博士表示,'中柬語言文化研究小組'有助更多學生掌握語言技能和提升語言能力的同時,也會使更多人更全面和深入了解中柬兩國文化。

語言是文化的載體

張博士指出,“語言是通向世界各國的橋樑,掌握了一種語言規則之後,不僅能與他人進行交流,更好地融入當地社會生活中,而且這個語言又蘊含了其所承載文化背景。例如,當我們了解一個語言中的一個詞或一句話的語義時,我們肯定更容易去了解一個國家,一個民族對語言使用的一種文化內涵。

她舉例,外國人如果對柬埔寨語中的“他”背後語義及文化內涵不了解,就會因誤用而導致誤會,因為柬埔寨語中的“他” ,在不同場合使用的時候,必須注意尊卑之分。

“另一方面,儘管現在網絡用語非常流行,但是也會因為各國的不同而對這個網絡用語產生不同的理解。所以當我們了解一個語言中的一個詞或一句話的語義時,我們肯定更容易了解一個國家和民族對語言使用的文化內涵。”

由此可見,“語言”不僅是人類用於交際和思維工具,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更是文化的載體。從古至今,未有一種語言可以脫離文化而存在的,而且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徵都可以通過語言及語言的使用而反映出來。

張新紅博士熱愛研究柬埔寨文化和語言。(圖:柬中時報)

文化交融互補

2019年4月, “中柬語言文化研究小組” 正式成立,成員包括張博士、中文系的柬、中籍教師以及學生們。張博士除了帶領學生研究中柬語言文化方面以外,她還帶學生翻譯柬中作家的作品。

對於柬中文化交流,張博士認為,柬埔寨燦爛的吳哥文化、佛教向善文化、傳統文化中的仁、義、孝、禮,以及傳承下來的建築、手工藝製品、舞蹈等,都值得向中國人做進一步的介紹。

她表示,通過文化相互融合和促進,也有助相互提高本身文化中的內涵。

張博士於2020年返回中國,在此之前,她與小組成員完成了5篇論文,研究範圍包括柬文語法意義的演變分析、外來類詞綴理性義演變路徑分析等,而對柬埔寨華語傳承傳播研究和經典著作翻譯工作則在進行中。

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

身為語言老師,張紅新博士認為,大學教育工作者不僅僅是傳授知識,更應該是在教授的過程中,培養和提高每個學生的思維能力,就此發現問題、探究問題、解決問題。

“雖然提升能力的過程有點難,但一旦獲得,便能成為自身的一部分,也能使自己站在相對高的層面去看問題和解決問題,因此大學生應該學到的不僅僅是個語言基礎知識和語言技能。”

張新紅博士(右)與金邊皇家大學外國語學院中文系主任(中)合影。(圖:柬中時報)

引領學生獨立思考

在教學過程中,張博士發現有些大學生的思維能力上以及思考方面稍有欠缺。為了彌補學生的不足與提升他們的能力,她一般會在課堂上使用問題引導法、小組討論法以及研究法來教學。

而這三種教學方法​​,恰符合孔子所言“不憤不啟,不悱不發”、“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”的教學理念。

例如,教學時先讓學生學會積極思考,並在他們充分進行獨立思考的基礎上,再對他們進行啟發和開導,即論語中的“不憤不啟,不悱不發”。

“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”,意即光學習而不思考就會大惑不解而無所得,光思考而不學習就會不切實際而無所得。所以在學習的時候,必須藉助於思考,才能把所學的知識弄清楚;在思考之前得有一定的知識作為基礎,這樣一來思考出來的東西才有價值。

尊師重道好學勤奮

在柬埔寨的三年歲月,最讓張新紅博士印象和感受最深刻的,是遇到一批尊師重道,好學勤奮,極具潛力的孩子。

她認為,如果給他們機會,他們將在柬各個領域成為一批不可忽視的中堅力量,成為極有作為的人才。

“這一批學生讓我看到許多希望,”她說,“雖然我身不在柬埔寨,但研究小組並沒有倒下去,而還是正在進行著,大家都在齊心協力讓更多的人深思兩國的文化。”

她說,能和這批學生共同成長,看到他們一步步走向成功,令她感到非常有成就感。

張新紅博士在課堂上指導學生。(圖:柬中時報)

教師孜孜不倦學生受益良多

張博士除了推動文化研究,在教學方面也讓學生獲益不淺,為本地培養了教育與學術人才。

柬-東盟國際學院中文部主管羅如興曾受教於張博士。他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,張博士在課堂上所採用的教學法,可謂

與眾不同,最吸引他的就是“小組討論”以及“專題研究型”的教學方法。

羅如興認為這兩種教學方法​​,有助引導學生去討論思考分析問題,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,深​​入探討及研究某課題。身為教育工作者的羅如興認同,中等和高等教育應該多使用這一類討論式或研究式的教學方式。

在受教的過程中,羅如興說他感受到張老師一絲不苟、誨人不倦的態度,這讓他深受感動且欽佩至極,這些態度是值得其他教師們參考的。羅如興舉例,他上本科大四時參加第八屆“江蘇杯”演講比賽,就是經由張博士的孜孜不倦地輔導和解惑,而最終他獲得了冠軍。

意義非凡的學習過程

此外,第九屆“江蘇杯”漢語演講比賽的亞軍梁美蓮也對張博士的教學方法持肯定態度。梁美蓮說,當年她上張博士的現代漢語課時,就感受到老師嚴謹執教的態度,老師會根據學生的水平而“因材施教”,並給學生佈置了許多有趣味的作業,從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,讓學生更有效地分析及發現新問題、新知識。 

對於張博士的教學方法,梁美蓮說,“這並沒有給我心裡上帶來壓力,反而給了我很大的動力,讓她體會到了意義非凡的學習過程。”